【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意思】“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句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凡是事物在受到不平等待遇时,就会发出声音、表达情绪或产生反应。
这句话表面上讲的是自然现象,比如风拂过竹林会发出声响,水遇到障碍会激起波澜;但更深层次上,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人或事物在遭遇不公、压抑或不满时,往往会表现出反抗、申诉或表达的愿望。
一、原文解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字面意思 | 一切事物如果不能处于平衡状态,就会发出声音。 |
引申意义 | 当人或事物受到不公待遇时,就会产生表达、反抗或行动的冲动。 |
二、含义总结
1. 自然界的比喻
韩愈用自然界的现象来类比人类社会,说明事物在受压、受阻时会有反应。如风吹竹林、水击岩石,都是因“不平”而“鸣”。
2. 对人性的洞察
这句话也反映了人的心理机制:人在被压迫、不被理解或遭受不公时,会通过语言、行为甚至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
3. 社会与历史的映射
在历史上,许多诗人、思想家、革命者都曾因“不得其平”而发声,推动社会进步。如屈原、杜甫、鲁迅等,他们的作品正是“鸣”的体现。
4. 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韩愈本人就是一位“鸣”的践行者。他的文章多有批判现实、抒发不平之意,体现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关注。
三、现实意义
方面 | 说明 |
个人层面 | 面对不公,应勇敢表达,而非沉默。 |
社会层面 | 公正与自由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平易引发动荡。 |
文化层面 |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呐喊。 |
四、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句子出处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意 | 物不得其平则鸣,即事物因不平而发出声音。 |
引申义 | 人或事物在遭遇不公时,会发出抗议或表达。 |
意义 | 揭示人性、社会、文学中“鸣”的必然性。 |
现实应用 | 鼓励人们面对不公时勇于发声,推动社会进步。 |
结语: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不仅是一句文学名言,更是对人性、社会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对不公的回应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