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是我国为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简称CII)的安全保护,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重要法规。该条例明确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运营者的责任、监管部门的职责以及相关的法律义务,旨在构建系统性、规范化的安全防护体系。
以下是对该条例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主要内容与要点。
一、条例核心
1. 适用范围明确
条例适用于重要行业和领域中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金融、通信、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等,这些设施一旦遭受破坏或数据泄露,将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2. 运营者主体责任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需依法履行安全保护义务,包括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风险评估、采取技术防护措施、配合监管检查等。
3. 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根据设施的重要性、影响范围及威胁程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确保资源合理分配,提升保护效率。
4. 强化网络安全审查
对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采购活动、服务提供者等实施网络安全审查,防止因供应链问题导致安全隐患。
5. 应急响应与事件处置
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6. 法律责任明确
对违反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形成有力震慑。
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要点一览表
| 项目 | 内容 |
| 法规名称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
| 适用对象 | 能源、金融、通信、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
| 运营者责任 |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定期风险评估、技术防护、配合监管 |
| 分级分类管理 | 按重要性、影响范围、威胁程度进行分级分类 |
| 网络安全审查 | 对采购、服务提供者等实施审查,防范供应链风险 |
| 应急响应机制 |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降低安全事件影响 |
| 法律责任 | 违法行为依法追责,增强执行力度 |
| 监管部门 | 国家网信部门、国务院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同监管 |
通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的实施,我国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