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原文及翻译注释】“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这个故事讲述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悲剧。这一典故常被用来警示统治者不要玩弄权术、失信于民。
一、原文
> 《史记·周本纪》节选:
> 烽火戏诸侯。幽王欲宠褒姒,乃废申后,立褒姒为后。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诗》曰:“‘山峻则崩,泽满则溢。’夫国之将亡,必多妖祥。今周将亡矣。”
>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见烽火,皆至。而无寇,褒姒大笑。幽王说之,因数举烽火。其后犬戎攻周,幽王击鼓,诸侯不至。幽王死于骊山之下,西周灭。
二、翻译
周幽王为了讨好宠妃褒姒,废黜了原来的皇后申后,立褒姒为后,并且废掉了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周朝的大臣伯阳父在读《诗经》时感叹道:“山势高峻就会崩塌,水满了就会溢出。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怪异的现象。现在周朝快要灭亡了。”
为了逗褒姒开心,周幽王设置了烽火台和大鼓,一旦有敌人入侵,就点燃烽火,诸侯看到烽火就会赶来救援。但后来没有敌人,褒姒却因此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于是多次点燃烽火来取悦她。等到后来犬戎真的攻打周朝时,周幽王再次击鼓,但诸侯们不再前来救援。最终,周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西周就此灭亡。
三、注释
| 词语 | 注释 |
| 烽火 | 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用烟火表示敌情。 |
| 诸侯 | 周朝分封的各地君主,对周天子有义务出兵勤王。 |
| 褒姒 | 周幽王的宠妃,以美貌著称。 |
| 宜臼 | 原太子,后被废,后成为东周的建立者——周平王。 |
| 骊山 | 在陕西临潼,周幽王在此被杀。 |
| 犬戎 |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攻破镐京。 |
四、总结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典型的“失信于民”的历史教训。周幽王为了个人享乐,滥用国家权威,最终导致国家覆亡。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的脆弱性,也提醒后人:权力不能建立在欺骗和虚伪之上,诚信才是治国之本。
| 项目 | 内容 |
| 故事来源 | 《史记·周本纪》 |
| 核心寓意 | 失信导致亡国 |
| 主要人物 | 周幽王、褒姒、诸侯 |
| 结局 | 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
| 历史影响 | 成为“失信”典故,常用于警示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的政治运作方式,也能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明白诚信与责任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