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岁以上称什么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有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对于年满九十岁的老人,有着特殊的称谓,称为“耄耋之年”。那么,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具体称为什么寿呢?下面将进行详细总结。
一、九十岁以上老人的称谓
在传统习俗中,年龄达到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被称为“耄耋”,而“耄”和“耋”分别代表不同的年龄段:
- 耄:一般指八十岁左右的老人。
- 耋:则指九十岁以上的老人。
因此,九十岁以上通常被称为“耋寿”或“九秩寿”,但更常见的是统称为“耄耋之年”。
二、不同年龄段的寿称对照表
年龄段 | 寿称 | 备注说明 |
60岁 | 花甲之年 | 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一轮回 |
70岁 | 古稀 | 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 |
80岁 | 耄 | 表示年迈,多用于八十岁左右的老人 |
90岁 | 谌 | 有“九十曰耋”之说 |
90岁以上 | 耋寿 / 九秩寿 | 专指超过九十岁的老人 |
100岁 | 百岁寿 / 老寿星 | 为最高寿称,象征长寿与福气 |
三、文化背景与意义
“耄耋”一词出自《礼记·曲礼上》:“八十曰耄,九十曰耋。”这表明古人对长寿有着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高龄老人的尊敬。在古代,能活到九十岁已是极为罕见,因此“耋寿”不仅是年龄的标志,更是家族荣耀和福气的象征。
此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九十岁已不再罕见,但“耄耋”这一称谓依然保留,并常用于祝福和敬老场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九十岁以上的人被称为“耋寿”或“九秩寿”,也常统称为“耄耋之年”。这一称谓不仅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寿的崇尚。在现代社会,虽然年龄称谓逐渐淡化,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或传统节日中,“耄耋”仍是表达敬意的重要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年龄段的称谓或相关礼仪,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