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出处】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在心态和行为上的对比。其含义是:君子内心安定、从容不迫,不会因为地位或成就而骄傲;而小人虽然表面显得傲慢、张扬,但内心却充满不安与焦虑。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德行”的重视,强调内在修养比外在表现更为重要。君子的“泰”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与自信,而“骄”则是外在的浮躁与虚张声势。通过对比,孔子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稳定与道德的完善,而非浮于表面的炫耀。
二、出处及释义表格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作者 | 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
字面意思 | 君子内心安详而不骄傲,小人骄傲却不安详。 |
深层含义 | 1. “泰”指心境平和、安然自得。 2. “骄”指傲慢、自大。 3. 君子因有德行而自信,故不需以骄态示人; 4. 小人因无德无能,只能靠炫耀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注重内在修养,追求谦逊与平和,避免浮躁与虚荣。 |
相关引申 | 《论语》中多处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
三、结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不仅是对人格的一种深刻剖析,也是对人生境界的指引。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在于内心的从容与坚定,而不是外在的张扬与炫耀。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