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人如何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中的名句,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两句,却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那么,写下这句诗的诗人李绅后来怎么样了呢?他的命运、仕途以及人生经历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他早年生活贫困,亲身经历过农民的艰辛,因此写下了《悯农》这样的作品。然而,随着官职的提升,他的生活逐渐富裕,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最终被后人评价为“前清后贪”。
他在唐文宗时期担任宰相,但在位时间不长,晚年因病去世。尽管他年轻时有忧民情怀,但晚年的行为与早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让后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看法。
二、表格:李绅生平简要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李绅 |
字 | 公垂 |
出生年份 | 772年 |
去世年份 | 846年 |
籍贯 | 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 |
所处朝代 | 唐代 |
代表作品 | 《悯农》、《追昔游》等 |
早年经历 | 家境贫寒,亲历农民劳作,写《悯农》 |
官职 | 曾任翰林学士、宰相(武宗时期) |
晚年评价 | “前清后贪”,生活奢靡,被后人批评 |
人生特点 | 早年忧民,晚年变质,人生反差大 |
三、结语
李绅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以一首《悯农》成为千古传诵的诗人,但也因晚年的行为引发争议。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初心固然重要,但能否坚持到底,才是衡量其人格的重要标准。从“锄禾日当午”的诗人到“汗滴禾下土”的旁观者,李绅的命运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