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不偏安】“王业不偏安”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原句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后人引申为“王业不偏安”,意指国家的基业不能只依赖一隅之地或一时之利,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这句话常被用来强调治国理政应有远见,不可因眼前安稳而忽视潜在危机。
一、含义解析
“王业”指的是国家的统治事业,“不偏安”则是指不能只追求局部的安定。这句话强调的是:
- 战略眼光: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放眼未来;
- 全面布局:治理国家需要统筹全局,不能只顾一方;
- 居安思危: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警惕,防范风险。
二、历史背景与应用
时期 | 背景说明 | 应用实例 |
三国时期 |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主张联吴抗魏,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 诸葛亮坚持北伐,不满足于偏安一隅 |
宋朝 |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失去北方大片领土 | 陆游、辛弃疾等文人多有“王业不偏安”的感慨 |
明清时期 | 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未能及时应对外部威胁 | 郑和下西洋后逐渐转向保守政策 |
近现代 | 国家发展面临内外挑战,需有全局战略 | 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打破传统思维 |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王业不偏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企业经营:不能只关注短期利润,要注重长期发展和品牌建设;
- 个人成长: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目标感和进取心;
- 国家治理:面对全球化挑战,需有前瞻性规划和战略布局。
四、总结
“王业不偏安”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更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启示。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国家治理、企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中,都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安稳,而应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思维,才能真正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核心观点 | 内容 |
含义 | 王业不能只求局部安定,应有全局战略 |
历史应用 | 三国、南宋、明清等均有相关体现 |
现实意义 | 适用于企业、个人及国家层面的长远发展 |
总结 | 居安思危,方能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