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答案 《满井游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满井游记答案,《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导入新课
分析鉴赏
1、分析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
按这三种表达方式把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段意(P187页)
2、第一部分
师:燕地初春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寒
师:这么寒冷、恶劣的天气还体现在哪里?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师:在这里作者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
师:因此作者在这里用“冻风”、“飞沙”烘托反衬出燕地的特征--寒
师:“花朝”已经过去了,(听说过花朝节吗?在我国古代,花朝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比如结伴赏花,踏青,游园,唱歌,跳舞……《红楼梦》里有一个人的生日就是这一天,林黛玉。可见作者是多么偏爱他的林妹妹,居然点她为百花的主人。)“花朝节”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应该还是出游踏青的好时期,作者渴望出游,但他能出游吗?(不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师:作者因寒冷、沙砾阻挡,阻住他的游兴,不知尝试多少次,也都未百步辄返,其(懊恼、郁闷、无奈)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师:同学们,第一段有没有描写满井的景色?(没有)
师:第一段写城中“余寒尤厉”的景象,也就是写出游之前的内容,但作者有没有从出游写起?(没有)而是从反面抒发作者矛盾的心情。
师:那么结合刚才的分析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写作者看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喜悦心情做铺垫)
师:备受压抑的袁宏道终于选了一个良辰吉日走出来了。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满井的,齐读第二段,并把此段分为三层。
师:分析第二层
问题(1)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师:作者看到堤岸高高泛绿的柳树、闻到大地滋润泥土的芳香,四望原野,一片空阔,心胸舒畅起来了,先前“局促一室之内”的寂寞、懊恼、郁闷的心情早已抛掉而喜出望外,人也就感觉像从笼子里冲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
师:因此“若脱笼之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运用比喻、喜悦、庆幸)
师:作者在这里把满井春色的全景轮廓给勾画出来了,这是总写,
师:袁宏道从笼中飞出来,一路飞来一路看,那么作者接下来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水、山、柳、麦田、人、鸟鱼。)
师:找出写水的句子
齐读(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师:“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师:这个对偶句的意思是“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师:它点出了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彩。当微风吹过水面又是一种怎样的现象?--“鳞(lín)浪层层”,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什么?文中是怎样比喻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师:谁来翻译这句话?
(译文:河水亮晶晶的样子好像刚打开的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师:这句比喻是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比喻--湖光。
师:微风一吹,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从镜匣中取出刚制成的镜子,清冷的光突然射出来。
师:这个新奇的比喻其作用--准确写出了春天到来之时河水“清澈、亮丽”的特点。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
师:那么写山又是哪句?
齐读(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师:(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般,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
师:作者在此用“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来比喻“山峦”。山是静态的、无生命的`比作动态的,有生命的美女。这个比喻突出了春山清新、鲜艳明媚的特点,形神兼备。
师:好,大家把写水和山的句子齐读一遍吧!
师:写山写水都运用了比喻,山水相连,春色美不胜收啊!
师:好的,作者由山水再写到柳、麦田,处处给人以初春的气息,不是吗?大家把有关的句子读一遍加以体会。
师:你看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透出一种风韵。“柔梢披风”写出柳条柔美袅娜niǎonuó姿态。真实“二月春风似剪刀”,而越冬的麦苗受早春湿润土地的滋养,已长出一寸多高像短短的鬃毛一样,京郊一带生机勃勃,的确令人心旷神怡。
师:接下来作者又由物及人写到游人的活动,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句?(排比)
师: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师:翻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人,拿着酒杯唱歌的人,身着艳装骑驴的女子,也时时能见到。)
师:这句写出游人的几种情态:用泉水沏茶,席地而饮;举着杯子边喝酒,边唱歌;盛装的女人骑着毛驴缓缓而行。男男女女,有悠闲的、有豪放的、也有从容的,有动有静,虽然谈不上游人如织,却也不乏寻春、赏春者,春天毕竟来了,不是吗?
师:“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背。”这句更可以证明春天的到来,人们分明感到春天的暖意了。
师:同学们写了人的活动,作者有没有忘记写我们人类的朋友?(没有),作者由人再写到动物,(由人及物)
“凡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之间皆有喜气。”
师:齐读,翻译(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之间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师: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波中呼吸的鱼,是那样的自由自在。连他们的羽毛和鱼鳞之间都透出一股喜气。这正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啊!
师:同学们作者借写游人、鱼鸟来传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景交融
师:同学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达怎样的感情?请看第三层
师:齐读
师:“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翻译:(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师: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一幅是“北国早春”、一幅是“满井春色”的内容,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了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早已降临人间,这正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这样的道理: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师:如果我们从深一层来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jì]菜花”的人生哲理。
出处:宋辛弃疾《鹧鸪天》
[今译]城中娇艳的桃花李花,最害怕风雨的吹打;而田野溪头的荠菜花,却星星点点迎着风雨开放:原来春天正留驻在这里啊!
[赏析]此词通过对农村美丽景色的赞颂,表现出作者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平凡的事物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天是属于它们的!此词从全篇看皆写农村景色,唯“城中”一句一笔宕开,为下句作衬,点明主题,“在”字下得稳重有力,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深切的感受。
师:至此我们知道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关系就是:
明确:第一段是第二段的陪衬,作者的意图是:以城中的“余寒犹历”北国早春图反衬郊外的春意盎然,以“局促一室之内”的寂寞心情反衬郊游时“若脱笼之鹄(hú))的开阔胸襟,同时在反衬中又自然得出了“城居者不知春”的结论。
师:结尾议论“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对为官的看法,“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庸人)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了。
“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是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厌倦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态度。
师:在为官与游览山水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什么?(自此始游)
师:为此我们可以得知他并不因为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的时间,表现出袁中郎独特的个性。
师:完成思考练习四
师: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狲入笼中”。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次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但污浊的官场让他尝尽人间冷暖,此后第二年,他便告假还乡,过上隐居的生活。
师:主题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总结全文:
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是对官场的厌倦,
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追求精神自由的读书人
师:我们得感谢袁宏道,因为他给忙忙碌碌的我们一种深刻的人生启示,:回归
这种回归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
这是对轻松自然的崇尚,
这是对自由和谐的向往,
这是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杨思立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