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张洁挖荠菜原文 张洁散文经典《挖荠菜》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张洁挖荠菜原文,张洁散文经典《挖荠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挖荠菜...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张洁挖荠菜原文,张洁散文经典《挖荠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挖荠菜》是当代女作家张洁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78年5月10日,此后长期被中国初中语文教材选用。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娓娓谈述挖荠菜、吃荠菜这等小事,亲切熨贴地向年轻一代灌输热爱生活、探索人生、领悟幸福真谛的大道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洁散文经典《挖荠菜》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简介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

  《挖荠菜》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罗。所以,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就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羞得我连头也不敢回。

  我感到又羞恼,又冤屈!七八岁的姑娘家,谁愿意落下这么个名声?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我真不记得什么时候,那种饥饿的感觉曾经离开过我,就是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情景,留在我记忆里最鲜明的感觉,也还是一片饥饿……

  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倒不是因为我的运气格外好,而是人们多半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可有一次,我在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的大管家发现了,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

  我没命地逃着。我想我一定跑得飞快,因为风在我的耳朵旁边呼呼直响。不知是我被吓昏了,还是平时很熟悉的那些田间小路有意捉弄我,为什么面前偏偏横着一条小河?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河水并不很深,但是足以没过我那矮小的身子。我一声不响地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么样才爬上对岸的。更使我丧气的是脚上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掉了一只。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城用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幕中响起来。羊儿咋咋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派派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说过了这些,人们也许会理解我为什么对荠菜有着那么特殊的感情。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解放以后,我进了城。偶然,在大菜场里,也可以看到人工培植的荠菜出售。长得肥肥大大的,总有半尺来长,洗得干干净净,水灵灵的。一小扎,一小扎,码得整整齐齐地摆在菜摊子上,价钱也不贵。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荠菜这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动相通的朋友。

  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莱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对两代人在挖荠菜、吃荠菜中所反映出来的隔膜的展示,表达了作者要青年一代珍爱“荠菜”、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

  艺术特色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衬法。如《挖荠菜》里写“我”被财主大管家凶狠地追逼跳河,好不容易爬上岸又因丢失一只鞋子怕妈妈伤心而不敢回家。此时此刻“我”有家不得回的衰情哀境,是凭借晚霞“退去”、夜色“越浓”、周围的景物“好象一下子全部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这些视觉形象,以及羊儿“咩咩”叫、乌鸦“呱呱”啼、庙里的钟声、妈妈的叫唤这些听觉形象,浓郁地渲染、烘托出来。羊儿尚且回圈,鸟儿尚且回巢,可是“我”却有家不能回,听妈妈叫唤而不敢答应。通过反衬,更深切地表现出“我”有家归不得的悲痛,读着催人心碎。

  这篇散文以景显情的方法之二是正面衬托。这种景随情移、人喜景亦喜、人哀景亦衰的写法,在文学作品里广泛运用,屡见不鲜。《挖荠菜》里写“我”童年在春风验荡中挖荠菜便是一番多么美好的景象:“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嵩、马齿苋、灰灰菜、野葱……花香鸟语,蓝天白云,色彩是绚丽的,情调是欢快的。这是在借景写情。茅盾说得好:“一般风景描写,不论写的如何动人,如果果作家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欣赏,而不是通过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写出人物对风景的感受,那就会变成没有意义的点级。”上面这一段正是“通过人物的眼睛”写景的。野地里的荠菜并不属于哪家地主老财所有,因而可以怀着“坦然的心情”尽管去挖,而“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从这一舒坦、轻松的心情出发,“我”眼睛中的荠菜便“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了,而唱歌的小鸟、绽开的花朵、蓝天上的白Z云”无不与“我”呼吸相通,同心共乐。作者并没有说自己如何欣喜,怎样愉悦,但是作品依心造境,缘情设色,涂抹着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所映现出来的这些心理情结却是十分鲜明、浓烈。这种正面衬托的写景方法,使用得法,表现起来也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

  全文用字凝练而生动。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必须首先找到能够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看来作者深懂这一艺术规律,她她叙事状物在提炼动词上狠下一番功夫,如写财主的胖儿子仗势欺人道:“他就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傻丫头!”这一“跟”、一“拍”、一“跳”、一“叫”四个平常的动词,就活脱脱地画出了以欺凌穷孩子为乐的地主崽子的丑态,不失儿童的特征,没有流于成人化的弊病。再如写“我”到春天的田野上去挖荠菜,“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提”言其轻捷,“迈”言其豪情,“奔”言其欢快,也是活灵活现。至于那“挥动”、“招呼”、“欢迎”,不仅赋予描写对象以勃勃的生命力,而且形象反映出作者作为生活的主人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豪情逸兴。

  全文造句质朴而传神。作者不爱附加多少修饰语,也看不到她笔下有什么佳词丽句,她的朴素自然的文句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关键就在于她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写“我”想象中回家后妈妈将因“我”的遭遇而陷入更深的痛苦和悲哀,文章既不写她的行动、说话,也不写她的面部表情,而只把摄像镜头对准她的眼情,描绘妈妈那双眼睛“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刻画眼睛这扇灵魂的窗户上的变化,往往一两句话就传达出丰富的内涵,这里的一两句话比繁琐冗长的描写更能突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给读者者留下鲜亮的印象。再如写我把用精盐、麻油、白糖、味精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孩子们却不感兴趣,微笑既是“迁就”的,动筷又是“懒洋洋的”,而且只“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仅此两三笔,下一代的隔膜之情便跃然纸上。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观察之敏锐,感受之细腻,描摹之精确,几笔就把人物的动作、神情勾勒出来,平常的普通的词句,只要用得恰到好处,毫厘不爽,同样可以收到神采飞扬的表达效果。语文学家陈望道说:“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的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这是大家之论,循此我们就不难领略到《挖荠菜》语言美之所在了。

  构思技巧

  文章之所以写得文情并茂,深刻感人,在于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构思。

  一、老题材写出新思想。忆苦思甜是老题材,作者精心设计,反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思想。

  二、巧作铺垫。前半部分着重忆苦,后半部分强调惜今。前面铺垫,后面“点睛”。

  三、对比的运用。“我”对菜市场的荠菜和田野荠菜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我”和孩子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与心情加以对比。

  四、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以“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起到了以情叙事,情理结合,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内艺术效果。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