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找骆驼板书 语文《找骆驼》教案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找骆驼板书,语文《找骆驼》教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教职工,...

大家好,我是东南,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找骆驼板书,语文《找骆驼》教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语文《找骆驼》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2.橡皮泥两团。

  【教学流程】

  一、课前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

  (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

  (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二、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要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到第三遍的时候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通过手势,让学生的学习进程外显化,一方面能起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一举两得)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教师点拨,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

  (二)明确学习要点

  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

  (指导朗读)

  师:老人看见了什么?

  (生画下相关内容)

  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

  (生用另一种符号画下相关内容)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生自由练习)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

  (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

  (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

  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生读课文并交流)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设计思路】

  一、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要在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在《找骆驼》这课的教学中,如果只重视让学生弄明白老人知道了骆驼的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三个特点这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堂教授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提升,这才是语文课语文性的体现与落实。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老人向商人发问时用上的“是不是……”这个句式,让学生学习发问,发问的内容则是展示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特点的思维过程。如此一来,就把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怎么教略读课,一直是教师们很关注的问题。如果将略读课仅仅当做一篇阅读材料,上不挂单元学习专题的要求,下不连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至于语言学习,更不在思考之列,读过了事──这是对略读课文资源的一种浪费。但要是将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一样来教,那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没法得到锻炼──这就辜负了教材编者安排这一类课文的良苦用心。陆虹老师教授《找骆驼》一课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研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别是研究如何用足略读课文这一教材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找骆驼》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全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组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即掌握提问的表达形式)的培养。陆虹老师正是从落实单元专题的内容及形式这两方面的要求出发,来制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可圈可点之处不少。比如:课前按橡皮泥游戏的安排,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突破学习难点(理解老人没见到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右脚有点跛的问题)作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重点明确,思路清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形象地展现了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和过程;等等。

  然而,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称道的还当属“是不是”这一语言形式从发现到运用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课第二板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来推进的。在读了老人和商人的对话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让“是不是”这样一种带有猜测、比较委婉的问法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然后又在第三板块中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转换成商人的角色,尝试运用“是不是”这一形式来向老人发问。这一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离开课文,去搞外加的、为运用而运用的提问形式练习,而是融课文内容理解、语言形式运用和思维发展于一体,尝试用“是不是”发问,练得很自然、很落实,使语文学科的本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是不是”这一使用频率很高的提问形式,会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且自然融入学生的生活语言。

  当然,这样教学对于略读课文来说,会不会太细了一点儿,特别是教师的提问是不是多了一点儿,能不能将线条搞粗疏一些,以留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读读书,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我们可以再研究。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和特点。

  4、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出示图片,认识:双峰骆驼的特点——背上有两个驼峰,体毛很长,褐色,头顶有簇毛;单峰骆驼的特点——背上只有一个驼峰,体毛较短,很高大)

  骆驼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须靠骆驼,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用手势向我示意一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预设教师点拨,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

  (二)明确学习要求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习呢?(略读课文要我们自己读懂课文。要读懂略读课文,我们可以先读读课文前的提示)

  2、是啊,这是一个来自阿拉伯的民间故事,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出示阅读提示)(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默读课文,把骆驼的特点用“~~~~”画出来,把老人是如何发现的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出示表格)

  3、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学生汇报)

  4、欣赏视频,形象感知

  好了,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视频,看看老人是怎样判断的。

  5、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来说一遍?因为老人看见路上的脚印左浅右深,所以他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真的,的确)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师:那么,你又想对商人提醒点什么?

  4、启发学生思考

  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说。)

  四、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想欣赏你们读课文,请你们选一位你们最想听他读课文的同学来读读第一段,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师:读得真棒,我们这样来读下面的课文,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师:伙伴们,“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生:要读得快一点,读出你的着急来,因为你丢失了骆驼,找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肯定很着急。

  生:还要读出“你”的气愤来,“你”后来以为老人家藏了你的骆驼,对他很不相信。

  师:那你们呢?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得很沉稳,因为我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要读得慢一点,读得胸有成竹,因为我们能够通过他的经验判断出骆驼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体会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五、拓展训练,激发思维

  1、同学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方法就不一样。老人给商人指点,商人也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受

  5到了启发。我们也运用老人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2、下面我也来考考大家,请观察哪片树叶是被骆驼咬过的。

  3、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貌”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细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宋帆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史迈尔

  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倾听,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

  《找骆驼》反思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因此,针对课题和重点语段,我引导学生借助表格质疑,重点理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力求突破难点。执教之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一、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时,我引导学生按照预习提示梳理内容,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

  此环节,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找出答案,但由于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导致突破难点时,部分学生没有融入文本,从文本中找出最确切的答案。我注意到了要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要及时给与总结和引导,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模仿。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本课的朗读形式多样,有自由读,男女读,表演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比较浓厚。我对人物的对话做了提示语,学生在表演读时能更好地领会朗读的技巧以及人物的内心,这样朗读效果不错。

  三、略读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一次上略读课文,对于怎样上好略读课文有很大的困惑,通过这节课,我有了如下几点启示:

  1、教学重点放在对寓意的理解上,而不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在阅读内容上“不求甚解”,在技能上“强调运用”。侧重在教学生理解“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描写方式。

  2、教学步骤的粗放。初放阶段,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具体指导怎样概括内容。可以采用填空式的指导帮助学生概括。再读阶段,按照阅读提示,直奔主题,简化教学步骤,明确教学目标。三读,让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自主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本次的教学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收获,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注重每一次的反思和重建,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找骆驼》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前提下,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分析判断,体现单元教学目标。

  1、悬念导课,激发兴趣。

  今天上了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出了略读课文的味道,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课前学生已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悬念导课:“商人丢了骆驼,而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真是神了!”这样的#三年级# 导语,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渴望知道其中的秘密,读书的兴趣高涨。常言说兴趣是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何愁学生找不到其中的奥秘呢?

  2、在分角色朗读中得到启迪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在分配角色时,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时能入情入境,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这样的朗读感悟能不深刻吗?因此在读商人愤愤地说时,他们的声调提高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时,他们的语调缓慢了,此时此刻他们好像真的成了文中的商人和老人,对话读的有声有色。在朗读中了解了骆驼的特点,在朗读中领会了老人的判断。神奇的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不攻自破:原来老人能帮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武器就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判断。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这节课结束了,我也觉得轻松了,而这轻松就体现在兴趣先入,朗读为重,感悟推动。学生在自主、自觉、自悟中,学会了学习,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养,达到了高效。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4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篇课文。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

  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讨论。

  3、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②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又看见路左有蜜右有米

  还看见树叶留有齿印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④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出示:仔细观察

  ⑤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出示:得出结论 老师:

  1、导语

  2、指导朗读

  3、随机范读。

  感情朗读。

  学生:

  1、讨论提纲

  2.同桌对读生字词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请同学们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⑦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⑧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课后反思 课文文字比较浅显,主要有老人与商人的对话主成,学生自读不会有多大的困难,但老人最后的那段话反映了老人是如何观察与思考的,相对而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理解不够好,我想如果 通过画画,了解骆驼啃过的树叶的样子。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牵移运用,请学生发挥想象,写一段话说说商人是如何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骆驼的。一方面促进了消极语言的这转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了解老人是如何观察与思考之后,转换角度,用商人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能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事物,会自主思考问题。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认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准备】

  CAI课件、有关骆驼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过程与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通过阅读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三、学生问题提出与讨论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板书设计:

  找骆驼

  判 观

  断 骆 驼 察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8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是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经过是一位老人具体地描述了这只骆驼的特征以及是如何知道这些特征的,结果商人根据老人的指点找回了骆驼。

  故事引人入胜是因为采用了悬念手法。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使读者感到十分惊讶,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仔细观察,又要善于思考。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老人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并提出问题。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重点朗读老人最后不紧不慢说的话。

  3、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有条件的地方可引导学生在湿地或沙地上走走,体会单脚跳脚印深,双脚走脚印较浅,从而了解因左脚跛,身体重量就大多集中在右脚上了,脚印就深。

  (2)从树叶上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4、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类似“找骆驼”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对观察或调查到的情况经过思考推理,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有关推理、探案小说,如《包公案》《福尔摩斯探案集》。又如“积累·运用4”的阅读短文《小海龟找到了》,读一读,想一想,居里夫人的孩子是根据什么找到小海龟的?

  四、词语解释

  忿忿(fènfèn):同“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指点(zhǐdiǎn):指出来使人知道。

  商人(shāngrén):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

  五、难句解析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这段话是老人所讲的他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征的。从“看见……知道……”可以看出老人不是无根据的,而是通过细致观察才得出结论的。

  六、骆驼趣闻

  1、暴怒的骆驼骆驼具有很强的忍耐力、承受力和持久力,平时总是一副慢吞吞的温顺的模样。一旦超出其承受限度,也会发生异乎寻常的情况。传说一个牧人痛打一只离群的骆驼,使它勃然大怒,用巨颌咬住牧人的腰部在空中狂挥乱舞,将其摔落在地,牧人当场死亡。

  2、忠顺的骆驼骆驼是人类忠顺可靠的朋友。沙特、巴林、约旦等国的王族都将骆驼编入禁卫部队。据说利比亚的领袖卡扎菲更是一天也离不了骆驼,他每天喝骆驼奶,出国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时也要带上骆驼。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教具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幻灯片出示)边说边猜:它是一种动物,寿命可达50年,体毛一般是褐色的,也有浅黄色、灰白等色型。它的胃里要水囊,能贮存很多水;它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驼峰里储存一百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的能量,它可以在沙漠里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看看这节课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分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

  1、出示: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默读课文,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2、从哪些地方找到的?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理解“是的”、“不错”、“对极了”的表达的好处,理解“忿忿”,指导有感情朗读。

  3、那么老人有没有看到骆驼呢?为什么对商人走失的骆驼这样清楚?读第十自然段。

  出示: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填表

  4、汇报。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指读第十自然段,理解“不紧不慢”。

  5、说一说,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

  四、想象说话

  1、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谁说?

  3、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五、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根据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点,创作并表演课本剧。

  2、指名上台表演并评选出最佳小演员。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我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互相交流,在读说中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是如何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在学生交流体会中,我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所受到的启发。从此使学生彻底理解本文所讲的道理。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11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2.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3.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的,懂得遇事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理解老人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推理的过程;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出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平时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骆驼图后问:这是什么动物?谁能说说骆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问:“走失”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丢失”吗?

  (3)商人走失了骆驼,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找骆驼”的故事,出示:6.找骆驼(齐读课题)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引导质疑

  听老师读课文,想想刚才提的问题,哪些听了就解决了。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2)这段主要讲什么?从哪里看出商人的心里很着急?用着急的语气读读商人的话。

  4.学习2-9自然段。

  (1)布置自学。

  要求:

  ①轻声朗读2-9自然段。

  ②同桌讨论:老人知道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有哪些特征?老人说得对吗?你从哪儿看出来?

  (2)反馈。

  ①让学生用”老人知道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的句式说出骆驼的三个特征,先分三句说,后综合起来说。

  ②商人三次回答老人话是怎么说的?

  ③比较“是的”、“不错”、“对极了”的异同,说说商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从意思、用词、标点、语气、心情等方面去考虑。)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忿忿”是什么意思?商人的心情为什么会转喜为怒?该怎样读出“忿忿”的语气来?

  (3)分角色朗读2-9自然段。

  5.学习第10自然段。

  (1)默读第10自然段,思考:老人并没见过商人的骆驼,可却能那么准确地说出骆驼的特征,这是为什么?请把老人得出结论的依据找出来。

  (2)“不紧不慢”什么意思?

  (3)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说说老人的话。

  (4)练习用因果句式说写句子。

  ①请用“因为……所以……”说说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②我们也可以把“结果”调到前面,“原因”放在后面来说,出示例句,齐读。

  ③请照样子说说,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为什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出示留有牙齿印的树叶帮助理解)

  ④优等生可要求把三句并成一句说。

  6.学习第11自然段。

  (1)齐读第1l自然段,看看商人找到骆驼了没有。

  (2)“果然”是什么意思?“果然”说明了什么?

  7.总结。

  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到骆驼,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8.让学生用“我看见( ),就知道( )。”的句子练习说话。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看见 分析

  右脚深 左脚浅 左脚跛

  右边米 左边蜜 驮的东西

  牙齿印 缺颗牙齿

  资料提供者: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仔细分析的思考方法。

  2、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朗读课文。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不同于一般情况,是没有见过骆驼的一位老人竟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老人是根据什么找到的吗?读读课文,你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看看可以分成几部分?

  三、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读课文,找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着急的语句。

  2、怎样描述商人的动作?表现什么?

  3、读读老人说的三句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重点词语。

  4、读读商人说的三句话,可以看出商人什么心情?

  5、老人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商人为什么忿忿地说话/表现了商人什么心情/

  四、巩固练习。

  1、读课文,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2、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想象两人之间的对话。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说说“不紧不慢”的意思。老人为什么不紧不慢地说?

  2、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驮的是蜜和米、缺了一颗牙齿?

  3、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呢?

  4、从老人所说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二、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读课文,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果然”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指点?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指点商人?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丢失的骆驼是怎样找到的?

  2、老人和商人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写法有什么特点?

  2、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观察细致?

  语文《找骆驼》教案 篇12

  一、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但原有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被人们否认和排除,那么怎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呢?小语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不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出一种提高自身辨证思维的途径,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师生互动的合作关系中,教师置身于一个学习者和咨询者的位置,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语言传递交流思想,成功地让信息畅通,大面积提高学生发言水平。让课堂上不开口的学生“撬”开口,从说得响—说得多—说得精。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从中受到的启示,开发出的新思路又反作用于对各学科的消化吸收,从而达成教育的系统化。

  二、教学研究

  省编义务教材语文第七册第13课《找骆驼》是通过描写一个商人寻找好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篇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好教材。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第10-11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的情况和为什么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

  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常规的字词教学阅读理解外,力图体现“观察-思考-判断”这一探究形式。让学生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合作、学会辨证,培养矮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综合能力。

  我按照“对话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开展课堂对话:

  第一环节:激活话题,导入新课。

  激化话题是课的开始,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师:小朋友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是风漠中的乘骑,运货的主要动物。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第二环节:自学生疑。

  疑是思维的导向,是教学目标的指向,学习新课前,目标意识是否明确,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分为基础知识生疑,即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第二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生疑,它是导读的关键。

  1、自觉型生疑:

  a遇到生字新词“拦路虎”先划出来,再提出来。(具体相机而定)

  b学习多音字“哄”、“吗”;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学习交流(略)

  2、思辩型问题:

  如:a、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的情况?

  为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为什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为什么知道骆驼缺了颗牙齿?

  B、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C、老人为什么不直接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而是说了那么多自己的发现,他有什么用意吗?

  D、商人怎么会误解老人藏了骆驼?

  第三环节:筛选提炼话题,进行课堂对话。

  筛选话题是打开对话过程的金钥匙,且是一把万能的钥匙,通过它可以贯通整篇课文的教学,构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选者突破性的话题。

  (注:对上述所提的问题,简单的由学生或教师给予回答,难一点的可先放一放。)

  1、与学生商量,选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a)进行对话讨论。

  2、自学课文,完成填空:

  a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

  B、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因为

  C、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

  (让学生应因为……所以……的句式反向填空)

  板书: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上左有蜜,右有想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留有牙印 缺了颗牙齿

  3、找出有关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不紧不慢满有把握)

  4、继续话题:老人为什么会知道这么详细?(学生讨论)

  答案:老人善于观察、熟悉沙漠……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