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教育网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200字(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导读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观沧海原文及翻译200字,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观沧海作者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观沧海原文及翻译200字,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观沧海作者:曹操 (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6、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9、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10、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11、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12、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13、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14、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15、扩展资料:《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16、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17、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18、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19、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20、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22、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23、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24、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5、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26、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沧海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8、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31、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3、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34、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35、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36、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37、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38、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39、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40、扩展资料:《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41、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42、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43、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44、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45、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

46、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47、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48、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49、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50、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5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52、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53、“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5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

5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58、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59、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60、“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2、”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63、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64、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65、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66、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67、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6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

69、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70、“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1、”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72、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73、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74、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75、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76、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77、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78、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79、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80、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81、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82、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83、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84、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85、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86、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87、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8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沧海》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89、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90、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9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9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93、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9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5、【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ó)县)人。

96、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

97、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

98、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99、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

100、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

101、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

102、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

103、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

104、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05、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106、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107、【解题】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108、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

109、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

110、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

111、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

112、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

113、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

114、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

115、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116、【注评】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117、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

118、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

119、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

120、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

121、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122、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

123、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

124、〇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125、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

126、水:指海水。

127、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

128、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129、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130、竦:同“耸”,高起,高耸。

131、峙:直立。

132、〇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

133、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13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35、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

136、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137、这里是说林密。

138、丰:茂密,茂盛。

139、○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140、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41、 萧瑟:秋风声。

142、洪波:巨大的波涛。

143、洪:大的意思。

144、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145、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

146、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14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148、日月:太阳和月亮。

149、之:结构助词,可不译。

150、行:运行。

151、若:像,好像。

152、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

153、其:代词,代大海。

154、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55、星汉:即天河,银河。

156、灿烂:光彩耀眼。

157、里:义同“中”,里面。

158、○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159、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

160、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

161、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

16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3、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164、幸:庆幸。

165、至:极点。

166、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167、歌:动词,歌唱。

168、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

169、咏:用诗歌来抒发。

170、志:心愿,胸怀。

171、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

172、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173、【译文】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174、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175、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176、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177、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178、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179、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180、【简析】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

181、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师北伐。

182、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

183、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

184、《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185、《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186、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187、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金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

188、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

18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

190、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

191、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

192、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193、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

194、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195、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196、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197、”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诗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怀抱的。

198、《观沧海》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199、志在容纳,以海自比。

200、他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反映了他统一国家的大志,这种英雄本色是一般诗人学不到的。

201、这也正是曹操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的根源。

202、【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沧海“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203、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

204、苍海:即沧海,大海。

205、“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

206、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

207、《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208、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209、澹澹“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

210、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

211、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

212、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

213、又可形容广漠。

214、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215、(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216、)萧瑟“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217、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

218、又写作“萧飒”。

219、“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

220、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221、”灿烂“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

222、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

223、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

224、又写作“粲烂”。

225、望采纳!!!!!观沧海作者:曹操。

226、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2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28、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2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3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31、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3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3、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234、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235、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236、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237、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238、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239、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40、扩展资料:《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241、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242、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243、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244、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245、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

246、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47、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248、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249、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250、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25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252、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253、“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5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5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5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

25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258、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259、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60、“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6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62、”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263、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64、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265、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266、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267、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26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

269、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270、“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71、”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272、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273、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274、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275、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276、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77、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278、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79、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280、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281、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82、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283、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284、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285、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286、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87、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8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89、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90、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9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9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93、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294、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295、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296、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297、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298、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299、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300、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30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302、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303、“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304、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305、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306、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307、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308、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309、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10、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11、”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312、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313、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314、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315、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31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17、”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318、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319、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320、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321、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322、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23、”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324、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