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识问答 >

进士及第的名人(进士及第)

2022-09-29 04:25:16

问题描述:

进士及第的名人(进士及第),求快速回复,真的等不了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2-09-29 04:25:16

大家好,小鑫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进士及第的名人,进士及第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没有区别。

2、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均表示考中进士。

3、登进士第:登:上,升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4、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5、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6、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7、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8、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9、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10、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11、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2、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13、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14、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试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成为“状元”。

15、扩展资料:进士录取进士人数及录取比例明清时代科举制省一级(包括京师顺天府)的考试。

16、明洪武十五年(1384年)规定了“三年大比”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以便承袭下来,并逐步予以完善,直至清末。

17、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是为正科。

18、若遇庆典,有时加科,是为恩科。

19、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

20、顺天府的乡试在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凡顺天、直隶(今河北省)、关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与贡生,经过由学政主持的科考以及举行的“录遗试”、“大收试”。

21、合格者,与儒子未试者、官之未入流者经有司举荐,均可参加乡试。

22、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以京堂官经过考选而由政府特派。

23、此外还有监临官、提调官、监视官、收掌官同考官等。

24、同考官中文优学长的,派充内帘,负责分房阅卷;文字较差的,派充外帘,司受卷、对读、誊录、弥封等职。

25、考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

26、八月初九为第一场,试以《论语》文一、《大学》或《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以及五言八韵诗一;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文各一。

27、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策问五道。

28、三场都是先一日入场。

29、应试者的试卷用墨笔书写,称“墨卷”。

30、作成后,呈交受卷官,随即弥封编号,然后交给誊录所用朱笔抄录,称作“朱卷”,校对无误后方送同考官阅看。

31、“朱卷”经各号房同考官阅后,选其佳卷,随时向正副主考官呈荐。

32、主考官决定取中之卷,再对号启封,各书姓名于朱、墨卷上,然后依照应录取名额及前后名次序,正式发榜,取中者即为本科中式举人。

33、录取名额,因省因年而异,顺天的乡试取中者往往有一二百名。

34、凡考中的举人,均应谒见荐卷的房师及主考的座师,自称门生,拜主考为座主,得领水陆牌坊银二十两。

35、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进士  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的表述方式不同,意思没有区别。

36、  第:等次,这里指“进士”这个科举档次;及:达到;进士及第:殿试考试应试中选。

37、登:中选。

38、登进士第,在科举考试中,中选了“进士”这个档次。

39、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称为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40、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三甲各若干名。

41、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42、一、二、三甲榜上有名的都叫“进士及第”,或“登进士第”、“登进士榜”。

43、  一、二、三甲有所不同的是,一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44、‍没有区别。

45、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均表示考中进士。

46、 登进士第:登:上,升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47、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48、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49、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50、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51、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52、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53、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54、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55、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56、 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57、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试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成为“状元”。

58、扩展资料:进士录取进士人数及录取比例明清时代科举制省一级(包括京师顺天府)的考试。

59、明洪武十五年(1384年)规定了“三年大比”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以便承袭下来,并逐步予以完善,直至清末。

60、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是为正科。

61、若遇庆典,有时加科,是为恩科。

62、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

63、顺天府的乡试在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凡顺天、直隶(今河北省)、关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与贡生,经过由学政主持的科考以及举行的“录遗试”、“大收试”。

64、合格者,与儒子未试者、官之未入流者经有司举荐,均可参加乡试。

65、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以京堂官经过考选而由政府特派。

66、此外还有监临官、提调官、监视官、收掌官同考官等。

67、同考官中文优学长的,派充内帘,负责分房阅卷;文字较差的,派充外帘,司受卷、对读、誊录、弥封等职。

68、考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

69、八月初九为第一场,试以《论语》文一、《大学》或《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以及五言八韵诗一;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文各一。

70、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策问五道。

71、三场都是先一日入场。

72、应试者的试卷用墨笔书写,称“墨卷”。

73、作成后,呈交受卷官,随即弥封编号,然后交给誊录所用朱笔抄录,称作“朱卷”,校对无误后方送同考官阅看。

74、“朱卷”经各号房同考官阅后,选其佳卷,随时向正副主考官呈荐。

75、主考官决定取中之卷,再对号启封,各书姓名于朱、墨卷上,然后依照应录取名额及前后名次序,正式发榜,取中者即为本科中式举人。

76、录取名额,因省因年而异,顺天的乡试取中者往往有一二百名。

77、凡考中的举人,均应谒见荐卷的房师及主考的座师,自称门生,拜主考为座主,得领水陆牌坊银二十两。

78、登进士第得的应该是进士,而进士及第得到的应该是科举殿试前三得的称号。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